说起发展科技的事情,在这两年的时间朱启南征北战,而且一直留在应天府,都没有回去辽东。
但辽东那边自然也有人在那边守着,起码科学院的那些科学家们,这时候都在那边按照朱启提供的图纸进行科学研究。
最主要的就是化学和物理,还有数学这三门学科了。
原先第1批的工匠,在知识储备上面已经属于大明顶尖的人才了。
甚至于那些自认为饱读诗书的读书人,在他们的面前,专业知识都是不如他们的。
看上去,反倒是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人更像是文盲,毕竟在朱启的认知和衡量的概念里面。
这些原先的工匠们,才是对自然科学掌握最多的科学家。
在完成了新式钢铁,以及新式的燧发枪,膛线炮,这些大杀器的发明之后。
又进行了地雷的发明,可以说这两年这些工匠们是功不可没的。
朱启也很想研究一些烈性的炸药,比如说TNT或者硝化甘油之类的东西。
但无论是TNT还是硝化甘油制造起来的话,难度都挺高的,而且成本也很大。
最关键的是朱启并不知道其中详细的过程,他只是在一些公众号上看过,但这种东西普通的老百姓,又怎么可能接触得到呢?
所以朱启也没有办法,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外挂,直接把这些化学炸药给重复出来。
而那些工匠们,自然也没有到直接跳过那么多的化学和物理的前置科技,直接进行炸药研究的地步。
只能说把这一方面设为一个研究的方向,让那些工匠们自己尝试,能否制造出有别于黑火药之外的炸药。
当然了,有关于炸药研究的话,一些必要的措施还是要制定的。
比如说坚决避免高温,以及不能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做实验,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提前说明的注意事项。
而朱启在安全性方面做得一直都是非常到位的,毕竟这些工匠都是大明宝贵的人才呀。
他们如果因为炸药实验折损在这里的话,任何一个人的死亡,对于大名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损失。
而除了这些工匠,朱启也有意地让一些读书人进入到他们的研究所之中,让这些工匠们来带领着研究所里新来的读书人一起进行研究。
有句话说得好,聪明的人不一定读书好,但读书好的人多半很聪明。
尤其是这些学者四书五经能够考进国子监的这些学生们。
一个个的脑袋瓜子肯定都没有太大问题的,四书五经别看他是纯文科的内容,但真想要考得好的话也不是那么简单。
智商也是要有的,更何况他们数学学的也都是不错的,而这些数学学得好的人,逻辑思维更是没有半点问题。
成绩好不能代表什么,但起码有一点,那就是他的脑袋瓜子肯定比一般人要聪明一点。
你不聪明的人,想成绩好真的是太难太难了。
所以朱启把这些聪明人吸纳进研究所,也是希望他们能够接触到工匠们,掌握的那些自然科学之后,能为成为年轻一辈的科学家。
继续这些工匠们的接力棒,当然也只是这样的一个想法。
至于说后面能走到哪一步只能看事态的慢慢发展了。
不过从目前来看的话,起码这些新一代科学家的培养计划还是非常顺利的。
而伴随着新式学堂建立起来,教育学的学生越来越多,朱启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主要新式学堂的教育方法永远存在着,只要大明能够继续保持,现在对于自然科学的接纳态度。
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,对那些迂腐的读书人把握住话语权,把这些自然科学都归类于奇淫巧技就足够了。
慢慢的用这些形式科学的科目,来取代四书五经,往后培养的那些读书人都是对于国家发展有利的人才了。
毕竟一个国家想要强大,依靠的绝对不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政治家们,依靠的恰恰是这些脑袋瓜子里天马行空的科学家。
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读四书五经的人就不好,起码他们中有些人的才能也是非常令人钦佩的,就比如说刘伯温。
而说到刘伯温的话,朱启最近也有一点头疼的事。
那就是刘伯温就算再怎么强撑着,但毕竟敌不过衰老这个天然的敌人呀。
两年没见,再次见到刘伯温的时候,都已经白发苍苍了。
满脸皱纹,看上去老了很多的样子。
一问才知道去年自己带着兵马去攻打北元的时候,刘伯温在应天府生了一场大病。
也幸亏靠着辽王朱启制造出来的抗生素,才能够捡回了一条命。
不过这抗生素能救得了一回,可不一定能救得了第2回了。
如果因为年老或者感染,引发器官衰竭等等这些自身严重的病症的话,那就不是抗生素能够解决的问题了。
而看着刘伯温如此衰弱的模样,朱启实在是担心下一场大病,直接把刘伯温给带走也说不定。
但刘伯温现在年纪也实在是老大不小了,六十来岁的年纪。
在大明来说这个年纪已经算是老寿星了。
再加上刘伯温年轻的时候,跟着朱元章打拼天下,虽说没有受过什么伤,但每天经历都非常的紧张,而且在开国立朝的时候,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工作。
如此下来之后,想要让身体保持年轻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。
朱启也抽空去看过刘伯温,但刘伯温自己对此倒是并不在意,总是说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上天注定的,而且自己现在虽然刚刚经过一场大病,但并没有死啊。
身体也在恢复之中,让辽王殿下不用多担心了。
刘伯温都这么说了,朱启还能说什么呢?
而刘伯温也对于未来辽王朱启的计划非常的感兴趣,再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。
才知道辽王朱启接下来的打算,就是要在草原上开设学堂,然后将那些游牧的牧民们,尽量在一些固定的地点让他们定居下来。
孩子们送去上学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