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1日,陈瑾邮箱中接到最新一期的《柳叶刀》期刊电子版。
干细胞神经修复技术赫然在列,陈瑾论文早已经写好,获得徐洋的临床数据,论文最后一个短板被补齐,有详细的临床数据支撑它。
她立刻通过燕京大学的渠道,给《柳叶刀》期刊投稿。
整个《柳叶刀》期刊编辑部都被震惊,通过专业科学家的审核后,立刻把这项技术发表在最新一版的《柳叶刀》期刊上。
陈瑾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自己的老公周宇。
“老公,我的论文登上《柳叶刀》。”
周宇立刻恭喜道:“这是一个不错的成果,你再接再厉,以后登上《自然》,你已经实现自己的理想,现在就要尝试超越自己的理想。”
“不用超越理想,我的理想一直在进步。”陈瑾调皮的说道。
萧美玲走进来询问道:“小陈,你的论文是不是发表了,我看到泰晤士报已经报到这项技术,别是你的技术被人剽窃了。”
“萧姐,我的论文已经发表在《柳叶刀》期刊上,媒体报道的应该就是我。”陈瑾笑着回应道。
萧美玲再次拿出手机,翻看泰晤士报的报道,泰晤士报报道研发者是来自华夏燕京大学的陈女士。
“这个应该是你没错,小陈,恭喜你年纪轻轻就研制出这么重大的成果。
以后脊柱受损再也不会导致高位截瘫,断肢再植的患者功能恢复也更加顺利。”
萧美玲由衷的赞叹道,她作为一个医生,太了解这项技术能在临床上给患者带来的好处。
小张护士立刻走了进来,惊喜的说道:“陈医生,院长看到《柳叶刀》期刊后,他已经把你前几天治疗的案例公布出去,说等一会儿记者就会来采访。”
“院长是太想出名了,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”陈瑾无奈的说道。
“你是不看重名利,但有些人却非常看重名利,这项技术宣传出去对你也有好处。
有了专家头衔,以后做什么工作都方便。”萧美玲笑着说道。
陈瑾却不知道,在他们聊天过程中,记者和消息灵通的高位截瘫患者已经开始奔向医院。
陈瑾和萧美玲正在讨论脊柱修复手术的术式。
小张护士突然震惊的说道:“完了,今后要非常忙碌,住院部的同事告诉我,我们院里转来30多个高位截瘫的病人,还有病人在持续申请转院。
如果记者曝光之后,我们医院肯定人满为患,不知道陈医生会忙碌成什么样子。”
萧美玲担忧的问道:“小陈,做这种神经恢复手术,你每天最多能做多少台。”
“如果是高位截瘫的脊柱神经恢复,根据病情的不同,我也只能做3~4台,再多我体力就跟不上。”陈瑾苦笑着说道。
“我这就和院长说,让他每天最多安排三台手术,你每天只进行这三台手术,要有充分休息的时间,并留下应对突发事情的时间。”萧美玲立刻决定道。
陈瑾感慨道:“萧姐,这只是治标之策,让我们医院有能力的医生做我的助手,其他医院来的交流医生也可以做助手。
等到我这项技术不稀缺,那时我才能真正的轻松下来。”
陈瑾正在准备接受记者们的采访,她就看到医院中来了许多人,都是高位截瘫的病人,他们得知消息就快速赶了过来。
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